BLOG + NEWS

HOME BLOG
科學人2022年02月刊〈情感怎麼算?〉
BLOG・Emotion 情緒
SHARE
科學人2022年02月刊〈情感怎麼算?〉
科學人2022年02月刊〈情感怎麼算?〉
14
SEP
2022
817

人類的情緒能被電腦讀懂嗎?答案是肯定的!

 

透過蒐集人們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調等生理訊號,電腦能夠進一步判讀人們的情緒,這項技術稱為「 情感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或為「情緒人工智慧」(Emotion AI)。

 

情感運算概念於 1995 年由 MIT Media Lab 學者 Rosalind Picard 提出,結合心理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訓練機器判讀人類情緒。臺灣也早已跟上這項技術發展的腳步,今年二月,清大電機 BIIC Lab 李祈均老師與李政霖博士接受 《科學人》邀稿,分享情感運算展望與限制,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項新科技。

 

點此查看科學人文章〈情感怎麼算?〉

 

情感運算人工智慧,要注意的事情比想像更多……

 

情感運算早已不是紙上談兵,舉凡 Google、Amazon、Tesla、Microsoft 等大企業,皆採納這項技術,試圖更瞭解他們的客戶。

 

這聽起來難免令人忐忑,說不定未來當你正在逛街時,周遭的攝影機便悄悄記錄你的神情,分析你對商品的好惡,即時擬定更精準的行銷策略,而你卻渾然不知。情感運算應用確實有許多疑慮。尤其是隱私問題:從我身上蒐集到的情緒表現資料,是屬於我的嗎?這涉及法律與倫理議題,不是掌握技術的工程師們能夠獨斷決定。

 

另外,許多企業發覺,他們所採用的技術竟可能做出帶有歧視的判斷。比如,當 AI 辨識的對象為「非白人」或「非男性」,準確率明顯不如預期。畢竟,情感運算技術必須先有人建構資料,下一步才是將資料交給電腦學習。當資料建構者對社會議題缺乏認識,或疏於考慮跨文化的影響,就很可能再製社會不等。

 

以人為本,讓人工智慧協助社會發展

 

正是基於這些隱憂,清大電機 BIIC Lab 向來視「人本」為核心價值。科學家與工程師應以協助人類福祉提升為目的,審慎建立資料,強化技術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目前國內外許多情感運算的正面案例,讓我們看到新科技的潛力。舉例來說,情感運算技術有機會協助改善自閉、思覺失調、憂鬱和自殺傾向等心理困境,讓醫師或心理師得到更完整的資訊。2017 年史丹佛大學團隊推出Woebot聊天機器人,採用認知行為治療的設計,在問答中引導使用者反思自身,機器人可以 24 小時待命,當人們有負面情緒時,更能及協助。情感運算應用為心理受苦者開闢新徑。

 

BIIC Lab 團隊認為:

我們必須試著正確理解科技,注意誤用情況,掌握自己的資料使用範圍,擴大使用者自主權。如果人類社會加入情感科技,將變得更有智慧,那不該是由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實驗室憑空想像出來,而是社會上每個人把需求回饋到科技進步的循環裡,形塑有溫度的科技。

 

SHARE
Article Tags
Privacy 隱私 Federated Learning 聯合式學習 ASR 語音辨識 Emotion Recognition 情緒辨識 Psychology 心理學 Healthcare 醫療 Algorithm 演算法 Edge Computing 終端運算 Human Behavior 人類行為 Multimedia 多媒體 NLP 自然語言處理 Signal Processing 訊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