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NEWS

HOME BLOG
「多媒體」是什麼?多媒體的簡介(二)
BLOG・Multimedia 多媒體
SHARE
「多媒體」是什麼?多媒體的簡介(二)
「多媒體」是什麼?多媒體的簡介(二)
05
SEP
2019
5173
Jeng-Lin Li Huan-Yu Chen Bo-Hao Su

BIIC 三大研究領域之一 multimedia 究竟是指哪些內容?
接續上一篇,本文將會介紹多媒體相關領域及應用案例,一起來了解吧!

 

複習一下——多媒體的定義

 

多媒體泛指任意型式所呈現或是表達的方式同時結合了超過一種的媒介,而多媒體的出現通常包含了圖片、照片/文字/影片/音樂、音效/圖表。 整體而言,多媒體是一種藝術、戲劇、傳播及媒體科技的結合。並不限縮在特定的型式上。

近幾年 IoT 和 Device 之間的連結不斷提升的趨勢,因此可以發現在未來多媒體的應用和發展也將會是一大領域,這也是我們此次介紹多媒體科普知識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我們從多媒體中的心理學層面切入,介紹了色彩心理學的科學知識。而在這裡,我們將帶你深入電影中的色彩心理學以及新興的多媒體相關領域「藝術治療」中的科學,以及簡單舉出多媒體的商業應用。

 

多媒體相關領域 -- 電影

色彩心裡學的應用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電影是近來大眾化的休閒娛樂,也是大家廣泛接觸到的多媒體,而顏色就是電影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在黑白電影的時代,導演編劇只能透過某個物件、圖示來表達象徵意義,當色彩開始加入電影中,就可以傳達更多的訊息。

 

色彩的搭配不只是美感呈現,也可以用來製造電影的氣氛、角色的性格,引發觀眾的情緒,或是強化特殊的意義,讓這些訊息不需透過演員的言語,就能讓觀眾從視覺上感受到。 色彩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像是紅色的畫面讓人聯想到愛、熱情或是血腥,黃色代表天真、快樂抑或瘋狂,綠色則是自然、危險,紫色帶有夢幻、神秘,所以在電影中出現這些顏色時觀眾就能很自然的接受到相對應的情緒。
 

 
 

在皮克斯的動畫《腦筋急轉彎》中就運用五種不同顏色代表開心、生氣、厭惡、恐懼、憂鬱五個不同的情緒角色,這些顏色的選擇就與色彩心裡學有相同的對應,黃色是開心,藍色是憂慮,紅色是生氣。

 


 

除了用單一色彩、同一色調來營造一種情緒意境,透過不同顏色之間的搭配可以表達更多複雜的感受,例如使用冷色調與暖色調的對比能製造內在或外在的衝突,提高畫面的張力,《腦筋急轉彎》中 Joy 的藍色頭髮與黃色的形象,就是一種內在的衝突,雖然表面是開心的,但也有憂慮的時候。 藍色與橘色的對比則是電影中出現最常出現的,因為天空的藍色,與人的膚色剛好是黃橘的色調,就可以自然的呈現出這種對比,在許多有名的作品中,例如《驚奇四超人》或《變形金剛》都有利用這種對比手法。
 


 

三原色的運用一般則比較少見,通常是用來表現漫畫、誇張、超現實的形象。另外在《辛德勒的名單》這部以黑白為主的電影中,小女孩的紅外套是電影中唯一的色彩,在一開始代表著戰爭殺戮中僅存的生命與希望,在小女孩死去時,則暗示不可避免的死亡,導演就是利用這違和突兀的色彩,來強化特殊的涵義。

 


 

隨著劇情的轉換,也可以用色彩傳達,例如《天外奇蹟》中,一開始和樂歡愉的場景,色彩豐富鮮豔,在劇情轉向失落低潮時,畫面也轉為黯淡。

 


 

藉由色彩心理學的應用,讓我們不論是在影片或是產品的設計上,除了考慮到美感外,還能透過顏色感染到人的內在,左右我們的情緒與行為。

 

多媒體相關領域 -- 藝術治療

如果將媒體當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中可以細分為接收和表達兩個方向。前一個斷落中的色彩心理學,以色彩為例,講述我們接收到不同的參數或者不同組合的顏色時,情緒會如何變化。接下來將換個角度,以藝術治療(Art Therapy)作為例子,來切入交流中表達的角度,分析人們表達自身想法時,情緒將產生的變化。

 

為何會有“藝術治療”?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心理上的難題,我們可以透過管道尋求協助,找尋專業的諮商師來幫助我們度過難關。 傳統的心理諮商多是採用晤談的方式,讓心理師了解問題所在,再引導人們解決問題;也有以群眾為基礎,透過分享和溝通來突破難關。但是有些狀況難以單純用言語來表達,像是許多主觀情緒就難以準確地被描述,或者一些有表達障礙的人,又或是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的兒童,我們需要另闢一條途徑,所以提供了用藝術做為媒介,來幫助理解他們的心境。

 

藝術治療的趨勢

在現今社會競爭壓力變大,同時又更注重生活品質,針對心理治療的觀念也逐漸開放,透過推廣介紹讓大家能更了解這個領域。藝術治療在國外為一門專業的學程,現今台灣的藝術治療師多在海外接受教育和訓練、取得執照,藝療師在台灣仍然沒有正式的考試和證照,僅有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的支持與認證。

 

藝術治療的定義

  • 表達的過程
    人在創造性藝術表達的過程中,心情就會得到舒緩。在人透過創意和想像力表達自己時,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身心和精神,因此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身個性。
     


     

  • 傳達訊息
    雖然說藝術治療多注重在創作過程,但所完成的藝術成品也可能含有更深的涵義。藝術家會將當時的情緒投射作品上,使得觀賞者得以接受到隱藏的訊息,其中的經典範例有孟克的吶喊和梵谷的星夜。 當我們想以文字說出情緒時,大腦會將情緒重新組織而成為語言,進而從我們口中說出。如果用藝術作為媒介可以包含不同角度,比起語言更直覺,從潛意識出發的訊息。

 

藝術治療的流程

通常進行藝術治療時會有一名藝術治療師陪同在旁,藝療師會要求當事人從事創作,藝療師會解讀當事人從創作透露出的訊息,可能在創作過程中或是創作完成後,透過一些問題和引導來協助當事人解決心中的困擾。 其實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可以進行藝術治療,只要簡單的拿起紙筆開始勾勒圖像,或是用身邊的雜誌報紙進行剪貼,重新整理自己的內心,也給自己的情緒找一個發洩的出口,更記錄下了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況,日後也可以和家人朋友或是醫生進行討論。

 

「藝術」的種類

運用藝術作為媒介來傳遞和解讀情緒,傳統的藝術治療可以包括:繪畫、瓷器、雕刻,但拉到更高的層次,將它當作是表達性治療(expressive therapy)的一種,共同點是藉由創作過程來重新認識自己,促進自我成長。

 

表達性治療又可以分為六種:

 

  • Art(視覺藝術)
  • Dance(舞蹈)
  • Drama(戲劇)
  • Music(音樂)
  • Poetry(書目)
  • Psychodrama(心理劇)

 

接下來就以塗鴉為藝術種類,分析藝術治療的實例。

 

塗鴉究竟可能具有什麼樣的含義?

塗鴉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繪畫的原型,而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已有許多證據指出,讓幼童繪畫(或是塗鴉)、玩遊戲,有助於其無論是身體(四肢)的發展,亦或是語言上建立的完整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孩童慢慢能夠用比較豐富的圖形或是顏色於繪畫創作上,極可能代表其在語言上也能慢慢開始使用較為豐富的詞彙。另外,當他能畫出一些封閉的圖形時,有可能代表孩童已能慢慢建構出完整的語句。

 

在藝術治療中,塗鴉是常見的一種能幫助緩和緊張或是焦慮的方式,並有機會能刺激到創作的潛能,塗鴉雖然是一個基礎的表達方式,但卻涉及肢體、感官等等諸多面向,因此應用範圍也不僅限於孩童而能擴及至成人或是老年人。 從繪畫的角度思考,有研究認為,塗鴉其實是一種從動作性思考到想像性思考的過程,也可以視為是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第一期至第二期的過渡地帶。其中,動作性思考可以想像是孩童在初來到這個世界,對周遭事物直接呈現的反應,包含本能性的反射動作或是透過感官(眼睛、耳朵)等等來探索周圍的事物。而透過塗鴉方式的創作,可以讓幼童漸漸開始學習使用一些簡單的符號或是圖案,來抽象的表達當下的感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塗鴉所具有的含義,或許不該只是專注於塗鴉後的樣子,而是創作(無論是獨立創作或是共同創作)的過程,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中,因為人類面對焦慮挫敗或是人生中比較重大的打擊時,往往會建立一套防衛機制,讓當下的自己能藉此度過(或是是逃避),這種防衛機制被稱爲退化,可謂是精神分析理論架構中的基礎,有時,在塗鴉的過程中,便能幫助創作者掠過這種對過去挫折的正常抗拒,而將ㄧ些潛在的因素或是素材被挖掘出來,而通常我們都能從塗鴉創作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端倪。

 

塗鴉如何應用於藝術治療?

通常繪畫或是塗鴉會被應用於評估孩童的心理發展年齡,而這其實是建立在人類慣用的智力常態曲線上,根據魏氏差數智商來界定出從極重度智障、重度智障以至資優的範圍,並且進一步將智力連結至兒童繪畫,透過孩童的創作,來初步斷定其當時的受教潛能或是心理年齡。
 


同時,藝術治療師也能藉由觀察塗鴉中的防衛機制階級,來斷定孩童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判斷說目前面對挫折的防衛機制是否適齡。以下將舉文獻中的一個例子來做說明:

 

以上圖片取自文獻: 陸雅青(2010)〈藝術治療中塗鴉現象之探討與應用〉《現代美術學報》20(10)67-90。

 

該幅畫來自於一對雙胞胎中的哥哥(以下暱稱:小青),因父母離異的關係,再搬回母親家後,漸漸出現較難以管教的情形,因此轉介接受藝術治療,其在接受第十六次治療時(最後一次),和治療師完成了這個「合作畫」。 因為在小青來到機構時,才臨時得知這次為最後一次的治療,而這樣的信息讓小青非常不知所措,因此出現較為激動的情緒以及行為,而治療師也是因應這樣的狀況,選擇以「合作畫」的方式來進行。

 

以下將簡單講述整個塗鴉創作的過程,一開始先由治療師畫了一個愛心於正中央,而小青隨後使用咖啡色將愛心覆蓋了起來,治療師隨後在小青覆蓋的塗鴉中,努力找到一點縫隙畫出從愛心生長而出的綠色植物,但隨即,小青便會將其覆蓋,無論治療師畫下什麼,小青都會將其塗抹,經過這樣一陣子之後,小青開始畫上一些星星、愛心等等(運用黑色蠟筆),而因畫面已逼近全滿,治療師告訴小青由他進行最後一輪來結束。此時,小青從治療師的材料箱中挖出一枚五元硬幣,開始拼命的畫紙上刮,讓一開始的紅色愛心還有綠色植物顯現了出來。

 

在這樣的治療過程中,可以推斷小青從控制純粹線條的控制塗鴉期進展到具體符號形象出現的具體運思期,而最後這樣刮除的動作也並非所謂的防衛機制,而是一種想要將某些東西留下的復原機制(意識到紅色愛心以及綠色植物對個人的意義)。 塗鴉只是藝術治療中的一個應用範疇,而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也能反映不同層次的心理狀態,在多媒體的領域,像是一些投影藝術裝置、電影、行為藝術等等,也多少能達到社會反思以及觸動人心的成果。而在現今科技的發展上,除了以較人文層面的角度剖析多媒體範疇外,我們亦能看到許多實際在科技界應用的例子,以下簡單舉出具有商業價值的例子。

 

多媒體的應用端 -- 半夜睡不著覺、把心情哼成歌?

前面提到非常多多媒體放在心理學以及醫療上跟情緒有關的切入點,在此介紹一個正在研發的工具:頭戴式EEG裝置,透過它,充分瞭解內心情緒不再是空談,找到符合心境的歌曲也隨之簡單。

 


 

此頭戴式裝置由比利時Imec及荷蘭Holst Centre兩個研究中心共同研發,最新版的雛型於2018年1月的消費性電子展(CES)所發表,目的是希望能透過即時的EEG訊號偵測,自動為配戴者譜出符合他們心情的歌曲並播放出來,不過除了上述兩間研究中心的投入,裝置的電極以及自動譜曲的演算法,則是分別由瑞士的公司Datwyler與日本大阪大學的沼尾正行教授(Prof. Masayuki Numao)實驗室。因為此篇為簡單科普介紹,若對其中研發細節有興趣,可以搜尋該技術對應的團隊,每個團隊都有各自付出的心血論文、介紹可以查找閱讀。

 

以下為一隻demo影片,影片中所展示裝置為舊版本樣式與功能,然而測量EEG訊號的功能在各版本之間依舊是共同目標。

 


影片中提及許多方便使用的設計,例如:可調節的裝置大小與角度,可適用各種頭型大小;可拆卸式電極,使裝置維修容易;可上膠點,醫療團隊可透過此裝置延伸使用……。有著便於配戴的特性,裝置的潛在應用場景其實並不局限於傳統醫療應用的延伸,例如癲癇的偵測,傳統上EEG的測量非常麻煩,受測者必須到醫療單位報到,配戴裝置亦耗時許久(如下影片所示);然而現在這個便攜式裝置可以做到實時地偵測EEG訊號,不再受到地域限制,配戴者自己或是其醫療單位也可以隨時掌握身體健康狀態,隨之而來在音樂治療、輔助教育進行、車輛瞌睡偵測、沉浸式遊戲……等等其他醫療應用與多領域的應用都可將此裝置引入。

 

頭戴式EEG裝置透過裝置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以及預置的電極,解決了傳統上繁瑣的電極配置過程以及不舒適地長時間配戴體驗,並且讓使用者都也可以輕易透過藍芽接收訊號,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態、譜曲、進行遊戲……等等多項應用。

 

結論

以上不僅初步的介紹了多媒體的未來趨勢及定義,也同時簡介了色彩心理學的科普及實際應用,除了人文方面以外,也舉了在現代科技中結合了人體訊號同時當然也包含了感官方面及EEG的科技產品,若是未來能夠注重多媒體的發展及應用,想必可以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也可以讓大眾注意到更多的議題並發酵,甚至可以發揮極大的商業價值及學術價值。

SHARE
Article Tags
Privacy 隱私 Federated Learning 聯合式學習 ASR 語音辨識 Emotion Recognition 情緒辨識 Psychology 心理學 Healthcare 醫療 Algorithm 演算法 Edge Computing 終端運算 Human Behavior 人類行為 Multimedia 多媒體 NLP 自然語言處理 Signal Processing 訊號處理